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

脂肪粒怎么去除?

#护肤大道理# 脸上的“脂肪粒”怎样去除?
    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老百姓俗称的“脂肪粒”至少包含不下六种常见的小型皮肤增生物。通常会根据增生细胞的深度和大小选择相应的去除方式。
1. 最典型和常见的白色“脂肪粒”多为粟丘疹,是一种小的表皮样囊肿,可以通过针清、挤出、刮除、液氮冷冻、电灼等方式去除。
2. 之前提到的半透明的“水瘊子”(传染性软疣)也有可能被人误认为是“脂肪粒”,属于一种病毒感染性皮疹,首选刮除、挤出、液氮冷冻去除或涂抹咪喹莫特等抗病毒药物使之脱落。
3. 纯肉色或颜色稍浅一些的“脂肪粒”可能是汗管瘤、毛发上皮瘤、小汗腺汗囊瘤等来源于皮肤附属器的小型赘生物,多需通过二氧化碳激光灼烧或电灼的方式进行逐一去除;面积较大的也可通过剥脱性点阵激光的方式去除。
4. 纯黄色的“脂肪粒”有可能是黄色瘤或皮脂腺增生,前者可能与高脂血症有关,后者则可能与油性皮肤及皮肤局部慢性刺激等原因有一定关系。这类皮损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激光、电灼,或多次重复液氮冷冻治疗的方式改善。
5. 还有一些存在时间比较短暂的“脂肪粒”,其实本身就是一些闭合性粉刺,也就是早期的痘痘,或者面部毛周角化症的表现。可以通过果酸剥脱、外用水杨酸制剂、外用或口服维A酸类药物使之清除。
6. 靠近鼻子特别密密麻麻而小的“脂肪粒”有时并不是一种异常,而是凸出于皮肤的毛囊皮脂腺单位。这种情况不需要任何治疗,如果觉得不好看,做一些化妆修饰即可。
    大体看来,对于真正持久的“脂肪粒”,液氮冷冻的适应症最广,而且遗留瘢痕的风险较低,痛苦也最小;但对于某些较为深在的“脂肪粒”,可能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并且对部分敏感或色素性皮肤的人群尚有遗留局部色素沉着等色素改变的风险。因此,在每个人看来简简单单的脂肪粒,对于皮肤科医师来说,还是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甚至需要进行一个无创的皮肤镜检查来帮助区别,从而替你选择一个最安全而有效的去除方式。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K-T 界線(K-T boundary)
大約在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在現今的墨西哥尤加敦半島,撞出了直徑180公里,地球最大隕石坑,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劇烈的撞擊引起火山運動,地震,海嘯,隕石撞擊的揚塵瞬間包覆整個地球,暗無天日引起氣候的變化,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地球史上的「第五次大滅絕」事件,非鳥恐龍等生物滅絕,白堊紀宣告結束,新生代古近紀開始,哺乳動物沒了天敵,形成現在的生物多樣性。
當時小行星撞地球,劇烈撞擊氣化後的揚塵中含有大量來自外太空才有的銥金屬,逐漸沉積在地表,這些銥金屬就被發現在K-T 界線的黏土層裏。
我身旁這一整條黑色的帶狀沈積,就是K-T 界線(K-T boundary),在K-T下面的岩層會發現白堊紀晚期的暴龍,三角龍,鴨嘴龍等,在K-T上層找到的多是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和未滅絕的鱷魚或鳥類等。